謠言破解:可樂罐上的老鼠尿真相
流言: 廣州花都區最近發生了一個事件。有一婦女週日買了一些罐裝可樂,放冰箱內,週一她被送進醫院,週三她離開了這個世界,驗屍結果她死於Leptospirosis(細螺旋體病,又譯為鉤端螺旋體病)。追蹤到可樂罐頭,她沒有使用玻璃杯喝。實驗證明罐頭受到鼠尿感染細螺旋體病毒。鼠尿含有毒性和致命物質。在喝罐裝汽水之前,強烈建議汽水罐的上部要清洗乾淨。NYCU研究顯示,汽水罐上面充滿毒菌和細菌,比公共廁所還多。希望將消息轉發給所有你關心的人。
真相: 這個流言看起來還是挺嚇人的,主要原因是罐裝可樂這東西幾乎人人都喝過……但細想一下問題也就來了,既然人人都喝而且幾乎人人都對嘴喝,易拉罐怎麼説也發明瞭52年,真要有危險也不至於到現在才出事吧。再仔細看看,如果你還記得高中生物的話,就會注意到所謂“螺旋體”根本不是病毒,而是一種類似于細菌的原核生物(也有人直接把它歸入細菌)。有此兩點常識,就足以讓咱們對這個流言産生強烈懷疑啦。以下,謠言粉碎員啟動流言審核程式:
可樂罐上因為老鼠尿而存在鉤端螺旋體的可能性有多大?
這個Leptospirosis(鉤端螺旋體病)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確實是由 Leptospira 屬的鉤端螺旋體導致的一種疾病。鉤端螺旋體的傳播範圍還是挺廣的,兩棲、爬行、鳥類和哺乳類都有感染記錄;人類也有,主要的感染原因是被患病動物尿液污染過的水接觸到了皮膚傷口、眼睛或者消化道粘膜。注意,這裡説的是被污染過的水——螺旋體畢竟也是有細胞結構的生物,離了水就是個死翹翹。具體到鉤端螺旋體,乾燥存活時間只有幾分鐘。除非正好遇到極其潮濕的天氣,不然一瓶可樂就算不幸挨了鼠尿,很快也就幹透了。2003年12月《柳葉刀:傳染性疾病》上一篇綜述的題目就是“鉤端螺旋體病:一種全球範圍內重要的人畜共通病”[1],文中指出該病最主要的感染者是某些特定職業的從業人員,比如農場工人和下水道清潔工,不衛生的貧民窟和某些水源不潔凈的水上娛樂活動也是來源之一,另外在熱帶遠比溫帶廣泛,不過關於鼠尿可樂什麼的倒是只字未提。謠言粉碎員搜索了一下ncbi、jstor、google scholar等學術期刊網站,也沒有發現任何類似的病例報道。因此喝可樂染病,確實相當不可能。
不過,如果可樂罐縫隙裏藏有泥土,那病原體存活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如果因包裝破損,導致可樂罐被濺上一些可樂,那麼形成的一層黏黏的含糖物也有助於病原體存活。因此,要是不幸拿到一瓶灰頭土臉的可樂,那還是先洗洗比較保險;否則的話大可放心地喝。[2]
至於這個所謂的汽水罐骯髒程度研究,謠言粉碎員和谷歌都從來沒聽説過哪所學校或者哪個機構的縮寫是“NYCU”的,只能表示“查無此文”。再説,可樂的運輸一般都是在包裝箱裏的,箱內又沒有多少空間,即便被老鼠咬穿也不大可能一泡尿正好澆到罐口上,就算真澆上了也未必有害——鼠尿本身無毒,只有裏面可能攜帶的病原體是危險的。
《流言終結者》節目當然也沒有放過這則流言。事實上,他們檢驗過市售的可樂罐到底是不是會有老鼠尿。[3]在第135期節目中,終結者們從舊金山市內各處取來1000罐可樂作為實驗組,又買來1000罐可樂擦凈表面,然後放出40隻老鼠,讓它們在裏面亂跑90分鐘,作為對照組。質譜儀的檢測表明,對照組有大量鼠尿沾染,而實驗組卻沒有檢出鼠尿成分,可見正常情況下可樂的保存條件還是沒什麼問題的。另外,他們還請來伯克利大學的流行病學教授,對這個流言進行了分析:雖然鼠尿裏可能含有危險的細菌病毒,但在鋁制易拉罐上面風吹日曬加晾幹,它們也是活不下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倒是發過一個與鼠尿相關的辟謠聲明[4],其目標謠言和本則極其相似,只不過涉及到的疾病不是鉤端螺旋體病,而是“漢坦病毒”(Hantavirus)[5]。這個病毒也可以經由鼠尿傳播,也可能致命,但CDC嚴正聲明並未發現任何一例經由可樂罐感染的病例。如果病毒尚且做不到,嬌貴得多的細菌恐怕是要更難了。
感染了這個鉤端螺旋體到底有多可怕?
肯定還是有人不放心,萬一咱就是天災星轉世,什麼倒楣事都能遇上的類型呢?那麼,再來看看感染了這個鉤端螺旋體到底有多可怕。感染這種病原體的臨床表現五花八門,輕的根本看不出明顯症狀,但個別重的確實可能會腎衰竭甚至致命的肺出血;具體症狀和病原體的株係、宿主免疫力、接觸到的活菌數量等都有關係,就憑鼠尿那點分量,很難引發嚴重症狀。絕大部分人感染的症狀都是很輕的,頂多就是發燒而已。1995年針對尼加拉瓜的一次調查發現了85個人攜帶有此種病原體,可是只有25個人表示之前的兩個月裏有發燒症狀。在熱帶國家塞席爾的一次調查中發現9%的人最近遭到過感染,37%的人曾經遭受過感染,可是沒有一個人報告過任何症狀。還有一個好消息是這種病原體幾乎不會在人和人之間傳染。
只有當感染到最嚴重的程度時,才會被稱為“魏爾氏病”(Weil's disease),也就是原流言所説的“鉤端螺旋體病”。這種病絕大多數情況下伴隨著明顯的皮膚黃疸,通過化驗手段檢出病原體也極其容易,因此不至於像流言中可憐的主人公那樣死得莫名其妙,要靠驗屍才明白死因。只有5%-10%的病原體感染者會患上此病,其中又只有5-15%在不治療的情況下可能致命,算下來總共只有1%左右——其實真不算很高,要知道連流感都有0.1%的死亡率呢,而流感的感染人數可要大得多得多。實際上不少醫生主張急性感染初期根本不需要給抗生素類藥物,因為絕大部分患者很快就自愈了。在巴拿馬針對美軍士兵的一項實驗表明多西環素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針對此病的疫苗也已經開發成功。總的來説,這不是一種需要咱老百姓太過擔心的疾病。
雖然可樂鼠尿這件事情可以基本定論為謠言了,不過這也算提醒我們一次食品安全衛生的重要性,畢竟接觸到嘴的東西還是要小心。然而,大部分流言雖説通常包含有那麼一點真實性,但往往是把我們的注意力引向相對而言無關緊要的小地方,讓我們毫無必要地恐慌,卻忽視了更大的危險——比如食具消毒、廚房衛生和食品新鮮程度。衛生部整天強調規範小餐館之類場所的衛生,卻從來沒發佈過易拉罐衛生指南,不是沒道理的。
結論:謠言破解。 根本沒有因為可樂罐上的老鼠尿而致死的病例。大多數情況下,可樂罐的運輸和儲存都是可靠的,並且在乾燥條件下病毒和細菌也很難存活,不太可能讓人生病。當然了,碰到明顯很不乾淨的可樂罐,洗洗是應該的。
【外挂】 好吧,流言破解本身已經結束了,但如果你蛋疼得還想知道這個流言的來源演變的話,那麼根據著名流言破解網Snopes的追蹤[6],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這則流言最早于網上現身是在1998年10月份,當時並沒有任何關於受害者的資訊,只是説“一個家人的朋友”而已。
到了1999年9月,主人公的形象開始豐滿起來了:一個夏威夷的倉庫管理員因為打掃了一個特別臟的倉庫,不幸感染了某種漢坦病毒,最後全身器官衰竭,慘死醫院,屍檢結果已送遞CDC作進一步研究云云。不過從來沒有哪家正規媒體報道過此事,而CDC的回應我們也都知道了。另外原故事還有個漏洞,主人公明明是茂宜島人,結果送急診時居然被送到了隔海一百多公里的瓦胡島上的醫院,拜託這是急診啊,怎麼説也得先就近送吧。
接下來的幾年裏,我們可憐的主人公四處搬家,遭受各種不幸。2002年,中文版所説的故事初次亮相,一位比利時女子星期天去划船的時候把幾罐可樂帶上了船裏的冰箱,然後週一住院,週三挂了。接下來的內容基本上和中文版完全一樣,只不過最後那項研究來自西班牙的不知啥地方。到了05年,這位女子搬家到了北德克薩斯,研究也轉移到了莫須有的NYCU。
其實這兩則還好,起碼船上的冰箱嘛,跑個老鼠還是有那麼點可能的,可是中文版把主人公搬家搬到廣州花都區的同時,很體貼國情地把划船的情節省略了(國內大概沒有船上帶冰箱還能劃的吧)。顯得更莫名其妙,但引發的恐慌程度也更大了:什麼事情都沒做就招此飛來橫禍,那豈不是説明這種危險其實就時刻潛伏在我們身邊,而我們還不知道?恐慌導致判斷力喪失,自然更助長了謠言的傳播。
這個現象和麻醉偷腎的故事[7]如出一轍:早期的麻醉偷腎故事是遊客去拉斯維加斯被性感女郎誘惑,醒來發現腎沒了,好歹有那麼點自作自受的含義;但後來的故事則是某個旅行推銷員累了一天后想去酒吧喝一杯放鬆一下,結果被下藥了。道德訓誡的意義少了,引發的普遍恐慌卻多了,人人自危的狀態下,正是謠言傳播最好的溫床。
參考文獻:[1] Leptospirosis: a zoonotic disease of global importance, The Lancet : Infectious Disease. Volume 3, Issue 12, December 2003, Pages 757-771(責任編輯:黎倩文)
留言列表